刻章背后的故事这些细节藏着大讲究
说起刻章,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办公桌上那枚不起眼的公章,或是书画家挥毫落墨后钤印的那一方朱红。然而,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,刻章背后的学问,远不止于印面那几个字的排列组合。它的材质、钮式、篆法、刀工,乃至流传过程中的每一次磕碰磨损,都如同树木的年轮,默默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使用者的心境。
我曾拜访过一位住在老城区的篆刻家,他的工作室隐匿在一片青砖灰瓦的民居之中。推门进去,只见满墙的印谱、案头的刻刀和各式印石,空气里弥漫着石头和印泥混合的独特气味。他拿起一枚色泽沉静的青田石章料,手指轻轻摩挲着侧面一道几乎难以察觉的浅痕,说道:“你看,这不是瑕疵,是上一任主人长期摩挲盘玩留下的‘包浆’。就像老家具上的光泽,是时间赋予的温润。”他继而解释道,印石的品鉴,讲究“六德”:细、结、温、润、凝、腻。上好的寿山石中的田黄,握在手中有种“凝脂”之感;而昌化鸡血石的“血”,则讲究其鲜艳、集中与地子的纯净。这枚青田石,虽无鸡血那般炫目,也无田黄那般贵重,但质地温润,色泽素雅,正是文人雅士所钟爱的“清玩”之品。
材质是基础,钮制则是印章的“仪容”。古人制钮,极尽巧思。这位篆刻家从木匣中取出一枚精巧的铜印,印钮是一只回首盘卧的瑞兽。“这是‘辟邪’钮,汉代官印常见。你看它的姿态,看似慵懒,实则肌肉紧绷,充满内在的张力,仿佛随时会跃起搏击。”他顿了顿,补充道,“钮式不仅是装饰,也暗含身份与寓意。皇室用龙钮,百官按品级用龟、驼、马等钮;文人用竹节、瓦钮,取其清高;雅士用薄意浮雕,将山水、花鸟刻于印侧,方寸之间,意趣无穷。”他指着印侧一幅微缩的“踏雪寻梅图”说,“这要求雕刻者不仅技法精湛,更要有画家的构图修养,所谓‘印外求印’,便是这个道理。”
当然,印章的灵魂,在于印面上的文字。篆刻一道,始于篆书,成于刀法。那位篆刻家铺开一张泛黄的印谱,指着一方满白文汉印的拓片说:“学刻印,先要识篆、写篆。篆书是根基,不懂篆法,刻出来的字就如无本之木。”他拿起一枚自己刚刻好的姓名章,印面是工稳的朱文小篆。“这用的是冲刀法,行刀爽利,线条流畅劲健。而旁边这方仿古玺,用的是切刀法,一刀一顿,线条斑驳苍茫,追求的是金石古意。”他进一步阐释,篆刻的章法布局,犹如将军布阵,要讲究疏密、虚实、呼应。有时为了整体协调,会对笔画进行增损、屈伸,甚至采用“并笔”技巧,让笔画粘连,形成独特的块面感,这在古玺印和流派印中尤为常见。“一方佳印,就是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。”
除了艺术性,印章更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功能与人文情感。它曾是权力和信用的象征。那位篆刻家讲述了一方祖传老章的故事。那是一方普通的木质商号章,印文已有些模糊,边角被磨得圆润。他说,他的曾祖父当年就是揣着这枚章,走南闯北,立下字号。每一笔生意,每一次契约,都离不开这枚章的钤印。它代表着家族的信誉,是“一言九鼎”的实物见证。后来家道中落,许多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,唯独这枚章被保留下来。“它不值什么钱,但它上面浸透的,是祖辈的汗水、诚信和一段沉甸甸的家族史。”他感慨道,“现在很多人用原子章、光敏章,方便是方便了,但那种与个人或家族命运紧密相连的‘物’的质感,却淡了许多。”
在文人世界里,印章更是性情与志趣的寄托。它不仅是书画作品上“锦上添花”的点缀,更是构成整体意境不可或缺的部分。书画家在完成一件作品后,会根据画面的布局、气势,精心选择印章的大小、内容和钤盖位置,起到调整重心、丰富层次、压角镇边的作用。一方好的闲章,内容或摘自诗文,或抒发感怀,如“寄情山水”、“心迹双清”,方寸之间,意蕴悠长。那位篆刻家提到,他曾为一位画家朋友刻过一方“废画三千”的闲章,朋友每次对作品不满意,就盖上这方章,既是一种自嘲,也体现了对艺术不懈追求的态度。这枚小小的印章,因而成了艺术家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幽默而真诚的注脚。
每一枚历经岁月的老章,其本身也是一部微缩的“使用史”。印石的磕碰、边款的磨损、印泥的浸染,都非瑕疵,而是历史的沉淀。那位篆刻家有一方收藏的清代学者用印,印体上有一道深深的刻痕。“这或许是在颠沛流离中造成的,但它没有破坏这方印的美,反而增添了一种残缺的、历经沧桑的故事感。”他特别提到了“边款”,即在印侧刻写的文字,内容可以是刻印缘由、时间、赠予对象,甚至是一首即兴的小诗或一幅简单的图画。“边款是篆刻艺术的延伸,它让冰冷的石头拥有了温度,记录了创作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交流,是研究历史与人物生平的一手珍贵资料。”
如今,尽管电子签名、数码印章大行其道,但手工刻制的印章依然保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。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,更是一件融合了书法、绘画、雕刻的综合艺术品,是情感的载体,是文化的传承。每一次执刀向石,都不仅是技术的施展,更是心性的流露。下一次,当你再看到一枚印章,无论是古朴的铜印,还是温润的石章,不妨多看几眼,试着去读懂它的材质、钮式、篆法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痕迹。你会发现,在这方寸之物的背后,蕴藏着一个博大精深、耐人寻味的世界,那里有历史的回响,有匠心的温度,也有人生的悲欢离合,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聆听、去解读。
本文由郑州证件制作编辑,转载请注明。下一篇:没有了!


